辽宁互动休闲娱乐平台
你的位置:辽宁互动休闲娱乐平台 > 新闻动态 > 1961年,杨虎城之子求周总理为父亲正名,说出了西安事变的真相
1961年,杨虎城之子求周总理为父亲正名,说出了西安事变的真相
发布日期:2025-04-13 12:40    点击次数:187

西安事变是我们历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事件。它不仅让我们认识了两位爱国将领——杨虎城和张学良,还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基础,让胜利来得更快了一些。

尽管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落幕,可蒋介石心里还是有个过不去的坎儿,于是把那两位著名的爱国将领给关了起来。

而且,蒋介石散布了许多假话,带动舆论去指责和谴责这两位爱国的将军。结果,其中一位将军失去了自由,另一位则被长期关押,最终在重庆悲惨离世。

那位不幸遇难的将军其实是杨虎城。一直到1961年,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向周总理求助,希望能为他父亲和张叔叔洗刷冤屈。

【发动西安事变,失去了自由】

杨虎城和蒋介石走得近,主要是因为蒋介石打起了陕西的主意。而杨虎城在陕西待了好多年,对那边的地形和情况都特别熟。

后来,杨虎城慢慢成了蒋介石常邀请的客人,他俩的关系也日渐亲近。不过,在越来越深入的交往中,杨虎城察觉到蒋介石其实并不打算真心抗日。

他觉得蒋介石这个人特别自私,只关心自己的好处,只要不影响到他的利益,他就懒得动弹一下。

那时候,东北的老百姓正被日本鬼子欺负得够呛,可蒋介石却一门心思地跟共产党过不去。杨虎城好几次劝蒋介石去打日本鬼子,但蒋介石压根儿就没往心里去。

杨虎城碰见了也多次劝说却没能成功的张学良,他俩立刻想到一块儿去了,打算起兵反抗。就在1936年12月12日,他们一起搞出了轰动一时的西安事变。

有两个人努力促使蒋介石同意了停止打内战,还增强了国共两党一起对抗日本人的合作。这次事情的发生,也让战争更快取得了胜利,还推进了国共两党的联手进程。

虽然西安事变看似和平落幕,但实际上杨虎城和张学良已无权在手。蒋介石还暗中使用手段,把这两位将军给软禁了起来。打那以后,他们便失去了自由身。他们用后半辈子的自由,为抗日战争的胜利铺了路。

【小小拯民,少年立下伟大抱负】

杨拯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英雄父亲的儿子也不会差。他小时候身体不太好,总爱和父亲一起锻炼。看到儿子这样,杨虎城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不只是杨虎城,张学良对杨拯民也非常喜爱。这也就是杨虎城能和张学良携手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起初,杨拯民对国家的了解并不深。直到他生病后被送到日本去医治,他才真切地意识到国家的不足。

在日本的时候,一知道他是中国人,好多日本人就嘲笑他,然后都躲着他。这让拯民心里挺难受的。从那以后,他就下定决心要为国家做点事情。回到家,他跟父亲杨虎城说了自己的想法。

【初见总理,倍感亲切】

在杨虎城挑起那事儿被扣押的日子里,他心里特别憋屈。就在这时,共产党和国民党开了一次共同抗日的大会。中共这边,是周恩来代表出席的会议。

会议结束后,周恩来专门去找了杨虎城,并称赞了西安事变。杨虎城和周恩来聊了起来。这时候,杨拯民有机会见到了周恩来。

因为周恩来对人总是很谦逊和蔼,一点架子都没有,杨拯民很好奇这位大名鼎鼎的总理长啥样,于是就急着去见见他。

可他压根儿没想过,周恩来会如此平易近人,待人和气。这让年轻的拯民大吃一惊。

杨虎城跟周恩来道别之后,蒋介石就安排杨虎城去欧洲。而杨拯民送走了父亲,就下定了决心要去延安,想在延安施展他自己的志向。

到了延安以后,杨拯民得到了周总理的不少关照。周总理待他就像亲儿子一样,给了他很多照顾。

在解放区里,杨拯民因为既会打仗又有文化,很快就当上了军区的司令员。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老爹和家里人。

1949年,杨拯民又一次见到了周总理。周总理看到他现在的成就,心里特别高兴。杨拯民也趁机问周叔叔,有没有他家里人的新消息。

那时候,关于杨虎城的消息,只有国民党里头的几个人清楚,周恩来只是表示,他会尽快地把他的父亲给找回来。

【噩耗传来】

杨拯民心里一直放不下杨虎城和他家人的安全,整天提心吊胆。他特别牵挂老爸,直到三个月后,有人找到了杨虎城的遗体。这事儿很快就在延安传开了。

杨拯民听到消息后,心里难过极了,他可能做梦也没想到,那次送老爸去欧洲,竟然是最后一次见面。更让人心碎的是,杨家上下,就只剩下杨拯民一个人了。

听到这个坏消息,杨拯民一下子懵了,不知道该咋办。这时候,周恩来很快安排他去重庆,参加他父亲的告别仪式。

周恩来还吩咐手下人帮忙操办杨虎城的丧事,一定要让他走得体面。这件事让杨拯民心里对周恩来的感激和信赖又加深了不少。

【为国效力,求助周总理还他父亲清白】

杨拯民心里一直有个解不开的疙瘩,那就是他父亲死得稀里糊涂,这事儿让他时刻都惦记着,总想找出父亲去世的真相。

1961年,也就是西安事变发生25年后,杨拯民对周恩来说,他希望能为他父亲洗刷冤屈,了解清楚西安事变到底是怎么回事。

杨拯民在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时刚好不在场,所以他对父亲的打算一无所知。但他确信事情不像蒋介石他们描述的那样,周总理看出了他的决心,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还组建了专门的小组,重新调查西安事变的情况。

蒋介石公布了《西安半月纪实》,里头细细讲了杨虎城和张学良的心思,说他们虽有报国心,但心里头也愧疚。这本书一出,大家伙儿都纷纷指责起这两位将军来了。

查了查,发现那本说是蒋介石亲笔写的书,其实是别人帮他写的。而且,书里讲的都是蒋介石自己的看法,没别人的观点。

给蒋介石写文章的是陈布雷。起初,他有点犹豫,说自己不了解具体情况,但蒋介石坚持要他按自己说的来写。

可是写着写着,陈布雷感觉越来越不对劲,心里头别提多难受了。最终,因为这件事带来的精神负担太重,陈布雷走上了绝路。

不难想象,蒋介石那时候的单方面说法在社会上乃至国际上掀起了多大的舆论风浪。这让杨家和张家的后代心里得多不是滋味啊。

不过还好,经过一番调查后,周总理他们不断努力,终于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有力回击了蒋介石的那些不要脸的说法,同时也为张家和杨家讨回了公道。

通过这件事情,大伙儿不光了解了西安事变的整个来龙去脉,还明白杨虎城和张学良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根本不像蒋介石说的那样。

有其父必有其子,杨拯民的努力最终为他父亲洗刷了冤屈。能让张、杨两位将军的真相公之于众的关键,就在于杨拯民一直坚信他的父亲是个爱国志士。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友情链接: